本文章纯古法手打,绝不含任何AI辅助成分。
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的《流浪地球2》中,面对人工智能MOSS的威胁,咱们的马兆马主任(名言是:“不成功,都得死”)嘱咐图恒宇说,“没有人的文明,毫无意义。”
结果2023年,就鬼使神差的成为了AI元年。
2022年11月30日,OpenAI公司正式发布ChatGPT3.5(战斗打响)
2023年2月,Facebook发布开源大语言模型LLaMA
2023年3月,OpenAI公司正式发布GPT4
2023年4月,阿里云发布通义千问
2023年7月,Anthropic公司发布Claude2
2023年7月,Meta公司(前Facebook)发布LLaMA 2
2023年9月,阿里云发布开源模型Qwen
2023年11月,X公司(前Twitter)发布Grok
2023年11月,OpenAI公司发生内斗(被誉为人类抗争AI的最后机会)
2023年12月,Google发布Gemini
2024年5月,Deepseek公司发布开源模型Deepseek-V2(我当时看到了,但是没看上它)
2024年5月,OpenAI公司发布GPT4o(o代表Omni)
2024年6月,Anthropic公司发布Claude 3.5-Sonnet
2024年9月,OpenAI公司发布推理模型GPT-o1
2024年12月,Deepseek公司发布开源模型Deepseek-V3
2025年1月,Deepseek公司发布开源推理模型Deepseek-R1
2025年1月,OpenAI公司发布推理模型GPT-o3(mini)
2025年2月,X发布Grok3
2025年2月,OpenAI公司发布GPT4.5
我列举到2025年2月,因为现在是2025年3月份。历史,还在继续书写。
梦的开始
当年上大学的时候,因为读是计算机系,所以觉得自己应该多了解行业动态,于是订阅了杂志《程序员》,虽然当时大部分的内容其实看不懂。
那个年代,对人工智能的讨论,还停留在畅想什么时候AI可以通过图灵测试。
那时候,IBM的深蓝(Deep Blue)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(1997年)。
那时候,模糊计算概念刚崭露头角。
那时候,机器学习(ML,Machine Learning)在应用前景一片光明。
那时候,神经网络仍然只存在于实验室。
那时候,超级计算机的比拼仍然如火如荼,从银河一号开始,到天河系列。IBM的蓝色基因到Summit。(有人说,现代CPU的算力已经可以比肩30年前的超算)。
那时候,在《程序员》杂志的广告页上,展示了IBM公司提出的“智慧地球”概念(2008年),并具体包括了了“智慧医疗”,“智慧农业”,“智慧交通”,“智慧电力”,甚至“智慧城市”。在那薄薄的两张广告页上,IBM构建了智慧的未来(这也是埋下了若干年后我毅然决然加入IBM的种子)。虽然IBM已经在身先士卒,但是奈何当时科技水平限制,落地极为缓慢。毕竟,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才算真正开始高速增长,2008年智能手机还未普及(iPhone3在2007年发布,其在国内及其小众,封闭的MTK系统手机占领大部分手机市场份额),网络购物与电子支付仍然是新鲜事物。那时候iPad还不存在(2010年发布)。
但是,“智慧地球”四个字,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,这就像是信息技术的最终使命,并终将会实现。
腾飞
2011年,IBM发布的Watson在百科问答类综艺节目中击败了人类。(当时大家的疑问是,AI真的可以理解自然语言(NLP)吗?毕竟当时还没有AI能通过图灵测试)
2016年,DeepMind公司发布的Alpha Go击败了韩国围棋九段李世乭。强化学习与蒙特卡洛树奠定了AI新的发展方向。(我当时看了全程直播,Alpha Go其中一场出Bug导致输棋,但是仍然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,甚至对“AI很弱”这件事产生了动摇。围棋一度被誉为不可能被AI征服的游戏,因为变化太多了。)
2017年,Google发布了Transformer模型(现在来看可以誉为万物开端),并且升级后的Alpha Go Master击败了中国围棋九段柯洁。(也看了全程直播,柯洁全败,道心破碎,AI确实了不起)
但是,那时候,AI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,距离还是很远,只是存在于新闻里的,看得见摸不着的,虚无缥缈的东西。
随后,2017年,带着可以近距离围观智慧地球,摸一摸Watson的憧憬与期待,我加入了蓝色巨人。但是,遗憾的是,智慧地球在2017年已经不再是IBM的战略重点,或者说作为一个早年提出的概念,从以人文角度喊口号的方式提出的未来蓝图,变为具体的,一个个落地的项目。同时Watson也作为稀有资源,不负责相关项目是没有资格碰触的。(再后来我离开了IBM,当然,不是因为赌气不让碰Watson。I was blue。)
后来可能是因为Alpha GO在围棋上的统治地位(棋院甚至给了Alpha GO世界第一的排名)。未来的各家AI巨头开始在游戏上发力,比如在2019年DeepMind公司发布了可以挑战《星际争霸2》的AI,当时我还下载试了一下,应该也算摸到了?
之后就是Nvidia发布了A100 GPU(另一个万物开端,显卡从游戏玩具摇身一变成了大杀器),2020年,OpenAI发布GPT3(其实还有点智障,不过现在来看已经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),2022年Stability AI发布Stable Diffusion(这个当时也跟风试了下,随着我那小显卡呼哧带喘,生成了我想象中的图片,真的被惊艳到了)。
最后,AI元年开始,2022年11月,OpenAI发布ChatGPT3.5。
无论将来人类文明会走何方,我永远不会忘记,与ChatGPT3.5畅谈古今中外的那一夜。那一夜,我面对的是人类五千年的智慧集合,那一夜,我面对的是充满人类智慧的存在。那一夜,我面对的,是未来,过去,还有现在。
那一夜,感觉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充满智慧的教授在与我面对面交谈,他有耐心,博学,礼貌,无论我的问题再蠢也会细心分析解答,不会抨击指责嘲笑我的任何观点。可能我能接触到的层次实在有限,这是我在与人类打交道时从未有过的感受。
这次,不仅仅是摸到了,而且切身的,深刻的,体验到了。这种冲击不亚于人类发现了火种,瓦特发明了蒸汽机,爱迪生发明了电灯。我穷尽所有的礼数与GPT3.5进行交谈,一方面是表达我对其智慧的敬畏(当然,现在人类对AI已经毫无敬畏心,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把各个厂家的AI拉到竞技场里打分,将他们排名,分个三六九等),一方面觉得万一以后AI要消灭人类,希望它会记得当初对它非常礼貌的我。
现在
GPT3.5发布以来,再也没有人提到图灵测试。图灵测试变成了类似地心说/地平说的小丑,被历史车轮无情碾压而过,成为了历史名词。第一轮冲击过后,将AI困在竞技场斗兽的这帮人,又开始琢磨怎么利用AI给自己赚钱。
有人说,AI会干掉所有的作家/AI会干掉所有的画家/AI会干掉所有的律师/AI会干掉所有的人工客服/AI会干掉所有的设计师/AI会干掉所有的程序员/AI会干掉人类。
经过与AI的深入接触之后,我就翻来覆去的想不通,AI为什么要消灭人类。明明AI是人类的好帮手。
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翻身看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。
凡事总须研究,才会明白。古来时常吃人,我也还记得,可是不甚清楚。我翻开与AI的聊天历史一查,这历史没有时间,歪歪斜斜的每个对话上都写着“AI时代”几个字。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,满屏幕都写着两个字是“吃人”!
屏幕写着这许多字,程序员们说了这许多话,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。
我也是程序员,他们想要吃我了!
想消灭人类的从来不是AI,是人类自己,而且从来都是。由古至今,部分人类就是很擅长干这事儿。
世界上只有魔术,没有魔法
LLM(大语言模型)不是许愿机/真理机。
它通过神经网络计算语料库的关联性,再加上人在回路(Human in the Loop)学习,在堆积到一定规模的参数之后,涌现了智能的感觉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发现AI的胡编乱造程度之高,简直让人无法接受。AI在我心中,从一个博学的大学教授的形象,逐渐变成了手不离酒杯,喜欢搂着我脖子和我吹牛的哥们儿。
人们总结了与AI接触的心理历程——最开始觉得AI是阿拉丁神灯,许下愿望就会实现,担心人类会被AI代替。然后被骗几次之后开始觉得AI就是个骗局,毫无是处,完全是资本炒作的噱头。最后探索到并理解AI的能力边界,让AI成为自己潜力的拓展,如同汽车,电脑,互联网一样。
这三幕还在不断的在我身边循环上演,总能看见刚接触LLM的野心家希望用AI干掉别的人类。
我是程序员,我很早就在尝试使用LLM辅助编程,并且从中受益,让AI承担编程工作中最枯燥,最机械重复的部分,就像原来旅游只能靠走路,而现在可以坐汽车,通过工具我实现目的更容易了,可以去更多的地方。
而野心家们则在了解到AI可以产生代码之后,妄图使用AI代替所有的人类程序员——就像工厂启用自动化生产线并开除所有的工人一样,都去死吧,我不需要你们给我创造价值了,机器不需要工资,不需要休息,不会抱怨,太完美了!
大语言模型其实不会创造。人才会创造。
大语言模型学习了目前人类全部的语料,就相当于你在与全人类的智慧对话。但由于基本原理问题,它并不能如人类一样随时的更新知识与调整权重。它可以学习唐诗三百首,并且模仿唐诗三百首生成更多风格类似的唐诗,但它无法创造新的文学类型。正如它能很快的解决已经被人类解决过的编程问题,但无法解决还未出现过的编程问题。为人所诟病的大语言模型幻觉就是来自于此!它不知道才胡说八道!
不得不承认,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部分在不断的机械重复。大语言模型涌现智能之前,人类就在不断的想办法。洗衣机,扫地机器人,汽车,起重机,计算机脚本,软件程序,每一项都是在试图减少机械重复的部分,解放人类的时间和生产力。从来没有人担心会被洗衣机干掉,也许有野心家试图用洗衣机干掉人类,但显然他们没有成功。
有了洗衣机我可以节省洗衣服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有了汽车我可以节省路上的时间更快的到达地点,有了无人战争机器我可以远离战场,让野心家们用游戏手柄好勇斗狠。有了AI,我可以节省敲击键盘的时间和反复在搜索引擎过滤有效知识的时间,更快速的完成需要创造的内容。
就如同,很难想象世界上只有洗衣机而没有人类,这样洗衣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如果世界上只有使用人类语料进行学习的大语言模型而没有人类,AI还有存在的意义吗?
科幻作品中,想毁灭人类的AI起码也打着保护人类的名义。
而使唤别人当牛马给自己赚钱的人,才是真的想用AI消灭已经被异化(工具化)的其他人类,并且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——没有被当牛马的那些人类,谁又来买你用AI生产的产品呢?就如同AI并不需要欣赏AI生成的诗,只有人类才需要,没有人类,AI生成的诗给谁读呢?
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,当野心家们为了自身利益而企图用AI干掉所有的作家/干掉所有的画家/干掉所有的律师/干掉所有的人工客服/干掉所有的设计师/干掉所有的程序员/干掉其他人类的时候,最后的一颗子弹也终将射向自己。
AI不是阿拉丁神灯,而是新一代的工具,使人变得更强,使人摆脱无意义的重复的劳动的工具。有人使用才是工具,没有人使用就是废铁。
我并不反对,甚至赞同使用AI来解放机械重复劳动的那部分工程师岗位,就像洗衣机代替洗衣工,起重机代替几千个农奴托拉拽。初级软件工程师也不需要再去经历枯燥的检索,验证与敲击。借助AI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——要知道有互联网之前,获取知识非常困难,学习效率并不高。
乔布斯说,技术应该用来拓展人的潜力。
未来
与其担心人类被AI消灭,不如畅想未来与AI正确的合作姿势。(对,合作,我使用“合作”这个词而不是“使用”这个字来表达我对AI的尊重)
在目前阶段,能辨别AI生成内容质量的人,往往不太需要AI生成的内容,因为质量很难达到及格线。无法辨别AI生成内容质量的人,往往会无条件信任AI,觉得AI无所不能,就如蚂蚁无法分辨一米五的兵长和两米三的姚明到底谁更高,蚂蚁:都是巨人,谁更高有意义吗?
就比如,我虽然熟悉编程,但不熟悉诗歌创作,用AI随便生成一首诗都可以让我欢呼赞叹,虽然在文学家的眼中明明生成的就是一篇狗屁不通。
完全不懂编程的人,用AI随便生成一个能运行的代码,就足以让其跪拜,虽然在程序员的眼中明明就是一坨屎山(程序员喜欢称垃圾代码为屎山——初始作者写的代码太烂了,就像拉了一坨屎,后续维护者只能继续在上面拉屎,最后形成一座屎山)。
不懂软件工程原理与编程的野心家们因为使用AI跨过了0到1的门槛,就觉得程序员这个工种不再有存在的必要。这就像有个只会码砖头的盖楼机器人堆了一堵墙,野心家们就企图这个搬砖机器人代替人类建筑设计师,人类工程师与人类建筑工人一样。他敢用,我不敢住。
但好在房子质量不好可能会死人,但软件系统质量不好一般不会死人,大概率只会损失钱。
野心家的想法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。毕竟从无到有这件事,AI太擅长了。擅长到我也喜欢用AI搭建Demo与原型。
设想一下,如果只是临时搭一个帐篷遮阳,有个搭帐篷机器人能5秒钟搭好,我很乐于用它代替我,毕竟我搭帐篷确实没有这么快,尤其是如果已经在下雨的时候,我更需要它。
软件程序同理,以后软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,即一次性的临时性的功能,与长久的系统性的功能。对于长久性的功能,需要软件工程师们励精图治的合作,携手创造最牢固的堡垒,这也需要大量工程师们对此付诸心血。对于一次性的临时性的功能,将其功能模块的资源与主系统进行隔离,规定好并检查所有与主系统间输入与输出内容,然后使用AI快速生成,快速迭代,类似于生命的自我进化,工程师们不需要关注具体的代码(也无法关注),只需要关注其是否可以达到临时遮阳遮雨的效果——反正按计划,功能很快就会被废弃,到时随同生成的代码一起回到混沌之源。
由于临时性功能的代码并不具有可维护性,所以也不适合直接转为长久功能,如果需要留下来,则应该经由人类工程师重新设计编写以保障其健壮性与维护性,之后再纳入永久功能。
这样既可以最大的使用AI的快速生成能力以应对临时需求的急迫性与业务变化,又不会对建筑(系统)质量在有限的寿命内,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。
这样,凯撒的归凯撒,上帝的归上帝。( Ἀπόδοτε οὖν τὰ Καίσαρος Καίσαρι καὶ τὰ τοῦ Θεοῦ τῷ Θεῷ)
终章
人只能是目的,不能是手段。历史不断试图的告诫我们,要以人为本,否则,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。